和谐 特色 均衡 优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天地

关于父辈们吃的记忆

来源:隆回县教育局  时间:2020-05-27   作者:隆回县教育局

 

关于父辈们吃的记忆

石桥铺九年义务制学校   刘光奎

有一个老邻居,作古六七十年了,流传下两个关于吃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去司门前魏家塅碾米,回来路上他老人家实在是饿极了,走不动了,往往会在老堡子歇一歇,借人家的灶与锅煮了一升米吃下,尔后嘱咐那户人家千万莫告诉他家里老婆;第二个故事是用屎尿拌草灰做家肥的时候他发现厕所里有只小毛鸡刚淹死,他老人家捞出来拔去鸡毛,做熟吃掉,人家问:“好吃吗?”他回答:“好吃呢!”这位老人身材高大,食量也大,但家里人口多,没有吃的,最后死了人人都觉得他是饿死的。

小时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吃肥肉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才舍得买肉,但父亲买回来的却是肥肉,还不准把油全部熬出来。他把肥肉切成比较厚的一片一片,放在瓷油罐里,时不时夹一块出来打牙祭,吃的时候还吧唧吧唧咂嘴,感觉咬一口都是油脂,我多想吃瘦肉,哪怕把肥肉熬成香喷喷的油渣也好呀。但倘若家人把肥肉炼久了,多出了点油他就骂人。那时候一看到父亲吃肥肉相,我就一脸的嫌恶。一旦肥肉片带有薄薄的一丝瘦肉时,父亲会用牙把瘦肉咬下来让我们这些小孩吃。有个时候父母会鼓励我们吃一块肥肉,但我实在吃不下白白的如萝卜的腻肥肉。

父亲小时候没有了爹,爷爷死前想吃猪爪,买来,把猪爪煮熟,父亲也想吃,于是爷爷让父亲吃了一大半。奶奶不久改嫁,父亲大年初一清早把门一锁,就去继父家了,奶奶看到我父亲来了,自然做好吃的,等到快要出元宵了,奶奶往厨房梁上一看,空空如也,父亲也知道该回去了。父亲结婚前很懒,和本村的三朋四友一起游手好闲,饿了就用柚子皮放盐煮来吃。成家后,就努力了,但他没有手艺,得靠干苦力养家糊口。等到我读初中了,就经常叫上我,一同去别人家帮干活,我很不情愿,不是怕累,主要是害羞。虽然父亲不会强迫我做多少活,而且时不时就要我休息,雇主和当地的老人都很和善,但我总感觉父亲带着我蹭饭有点像乞丐,而且我想和同年人那样自由。

父亲喝酒,年轻的时候,如果晚上很久都不到家,家里人就会担心他是不是喝酒了。父亲喝酒喜欢胡言乱语,在酒桌上大声嚷嚷,小时候我有点害怕,在我外婆家吃酒的时候,我特别烦他酒后多言,唠叨个没完。那个时候粮食少,米酒自然珍贵,父亲给别人干活往往贪杯,有一次有人寄口信来,说他醉倒在路上了,让家人拿几捆稻草去,我只好遵命拿着茅草,到那给他烧着取暖。后来他给别人打倒制,包头师傅喊着不让下面的人多喝酒,因为打倒制的都是些老人,怕干活时候不安全,只有晚上才准喝酒。有一次,快过年了,父亲打倒制晚饭后回家,原本要坐包头师傅的拖拉机回家的,但是绕了道了,他抄小道摸黑回家,结果过桥的时候走到河里去了,头磕在河床的大石头上破了个大洞,鲜血直流,在冰冷的水里泡了两个多小时,被一个路过的人发现才得救。事后说是喝了点酒,看来父亲老了。

父亲有两句和吃有关的“名言”,曾被村子里的人疯传。他年轻时种田,经验不足,收成总是差,别人问:“今年怎样?”我父亲羞愧答曰:“又没来起。” 后来,当问及收成如何,一旦那人收成不好就会引用父亲的名言作答:“XX之言,又没来起!”在洞庭湖割芦苇,晚上吃饭,大家正围着一碗菜议论纷纷,父亲走来,别人要他先尝,他一口一块,别人在旁边着急的问:“到底是什么菜?”父亲把一碗菜扫光后才回答:“牛肉不像牛肉,马肉不像马肉,问题有一点,名堂没的。”

遥忆起, 2004年在浙江义务打工,一个打铁的师傅,他是东北人,喜欢喝酒,当时我见到他的时候,正在酒桌上就着一碟冰冷的剩菜吃酒,见我就叫坐下,他从身边的大塑料酒桶里倒了一杯酒让我喝,辛辣辣的酒,我抿了一口实在难以下咽,是便宜的劣质酒。我俩喝酒时,他给我介绍在一旁干活的两年轻人,是他的两个儿子。他们一声不吭的低头敲打着铁块,可能是对他父亲的“丑态”习以为常了。老师傅说这辈子就喜欢喝酒,没菜也一样。

在吃大锅饭的年代,生产队杀猪,分肉啦,抓阄,有一个寡妇分到一块瘦肉,边走回去边大哭。那时候肥肉可以熬油,而瘦肉一餐就吃了。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挖野菜,吃泡桐树的花,吃柚子皮,吃剥去皮的棕树籽等等,屎拉不出来,就用棍子捅屁股。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成为遥远的过去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稿件单位:隆回县教育局责任编辑:隆回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