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 特色 均衡 优质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人生边上晚霞飞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6-09-06   作者:

 

如果将人生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段落,那么晚年似乎是最无奈最力不从心的一段。但事实上,晚年也可以是最具生命高度的一段,可以从容于名利之外,可以悠游于洞观世事之中,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而这些,在甯剑辉老师----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身上,体现得尤为具体生动。他的一生都在为他的名字作注解,使人永远在他身上感到慷慨负剑气如虹,感觉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更令人既羡慕亦感动的,是他与老伴的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一苦难中的爱情与恩情

年轻时候的甯剑辉老师,气宇轩昂,英气勃发,有美男子之风。但他最大的造化,不是从娘胎里继承了一副好模样,而是遇到了一个好姑娘。这姑娘叫曾和云,出身"官宦人家",百十里之内称得上家世显赫,其兄在土改时候任新化水车区区长, 隆回三阁司、司门前副区长,县森工局局长,其嫂曾任县妇联、紫阳区供销社副主任,侄儿任郴州市委督查室主任。姑娘慧眼识珠,于尘埃里发现了剑辉老师,不顾家人劝说与反对,不顾翩翩少年郎身后那家贫如洗的现实,毅然决然委身下嫁,于1965年11月与甯剑辉老师结秦晋之好。后来51年的婚姻,证明姑娘的选择是对的。

甯剑辉原本是民办教师,文质彬彬,因大姐夫易重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动学朮权威",受此株连,他被赶出教育系统,在街头拖板车以谋生计。夫君沦落至此,妻子没有半句抱怨的话,心疼夫君书生弱质,默默尾随于后助力推车。妻的兄嫂怜惜妹妹境况凄凉,劝说离婚再择良枝而栖,无奈和云眼里只有丈夫一人,兄嫂只得无功而返。

即使拖板车谋生,也未被造反派允许,不久甯剑辉老师拖儿带小,被驱赶到雨山公社(乡)盘荷大队(村)插队落户,夫妻两个,披风沐雨,春种秋收,不曾有一天休息,饶是这样,年底仅分得700余斤口粮,还欠队里26元,不得不求告于亲朋好友,以延幼子性命。因不胜劳累,剑辉老师双抢时口吐鲜血,奄奄一息。妻子和云亦七病八痛,弱体难支。适逢岳母赶来看望女儿,见此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将所珍藏的十六块鹿茸片交付女儿补养身体。但这十六块鹿茸片和云不尝一口,全部硬塞入丈夫腹中。因为她觉得丈夫比自己更重要。

为了活命,甯剑辉老师自学漆艺,一挑风雨,上小沙江下龙潭,走洪江闯怀化,穿沅陵,芷江,通道......两个月后带了45元钱回来。妻子以赢弱之躯,既要出工又带着四个孩子,同时喂猪饲鸡,居然从亲友帮衬和送"购猪"中也抠下40元钱来。两个人靠着这85元,举家返回县城。这时候妻子再生一男孩,一家七张嘴巴,又是黑粮黑户,其艰难可想而知。妻子虽是女流弱质,也挽起双袖,随丈夫一起做男人才做的油漆工。夫妻同舟共济,熬过了生命中最艰苦的日子,五个孩子相继成才,三个本科两个中专学历,在各自岗位上秉承父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无论在下放农村的日子,以及在城市的缝隙里谋生的时候,妻子曾和云一直陪伴在剑辉老师身边,以一个女人的柔情和坚忍,化解丈夫生命里的灾厄。丈夫若在水里,她便在水里。丈夫若在火里,她便在火里。后来甯剑辉老师得以落实政策,重归教育系统,作为妻子的曾和云,亦是功不可没的。她自己也重新回到安化卫生系统,后转回隆回五七大学(后为成人中专,並入九中),兼顾工作与家庭。

2012年的夏天,妻子曾和云从省城动完手术归来,大病未愈,生活起居离不开陪护。而甯老应县人大常务委员(教育代表)之约,需要去办公室磋商教育系统老干工作,不得已带着老伴赶赴单位。途遇年过九旬的罗老婆婆,老街邻相见,自然互道寒温,叙说旧日之情。妻子又要顾全礼节,又怕误了丈夫工作,便让甯老先行赶往单位,可是就在甯老走后的几分钟里,老伴忽然倒地不省人事,罗婆婆吃惊之下,本能地后退一步,失去拐杖支撑,摔成粉碎性骨折。原本各负其责的事,罗家强硬地认定是曾和云导致了罗老婆婆的摔倒,虽然蒙受不白之冤,街邻为之叫屈,但甯老想到老伴是为了支持自己工作才惹上事端,不愿老伴再受聒噪,情愿破财消灾。因为懂得,所以包容,虽然无端遭受了两万多元的损失,但彼此的理解与体贴,愈见深刻。

夫妻已双双退休之后,原本可以看云卷云舒,过清闲自在的日子,但甯老偏不想晚年虚度,又在教育局返聘下回单位上班。在省城工作的大女儿心疼母亲体弱多病之身,欲接去长沙居住疗养。但和云担心甯老寒不知添衣,饥不懂饮食,非留下来照应老伴不可。卫生系统出身的和云老人,把毕生所学的养生之道,全部用在了甯老和家人身上。渴时一杯茶,倦时一杯咖啡,冷时一个火炉,四季衣裳勤洗勤换,宠丈夫简直像宠一个孩子。不管丈夫有多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她永远都是支持的,但她从来不说,丈夫所获的荣誉里,也有她的一半。

如今岁月渐老,不知不觉,锦绣年华已被雨打风吹去。所幸,看他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又赢了人间多少繁华。

二在文字中优雅地变老

和老干、老科协先进工作者,隆回县教育局老干办、老科协教育分会副会长、秘书长这些荣誉和头衔比起来,甯剑辉更喜欢更重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老桃城人,这个身份里有他的归宿感和他引以为自豪的东西。

作为一个从幼时就深爱着文字的老孩子,作为一个毕生眷恋着胞衣地的桃城人,甯老热切地希望桃城的历史不被岁月淹埋。不管今天桃城如何妖娆,都无以取代曾经的瑰丽、丰富和风韵。不了解桃城之历史,无以懂得桃城之内涵,所以以文字再现昔年桃城,于甯老来说,就是一种使命,同时也源于骨子里的喜欢。于是,桃城的传说,桃城的山,桃城的水,桃城的码头,桃城的街道,桃城的斋铺,桃城的小吃,穿过苍茫岁月,若隐若现,叫人自恨生不逢时。桃城的器官,桃城的风霜雷电,桃城的喜怒哀乐,在文字里腾挪跌宕,叫人惊叹和艳羡。你不得不佩服的是,甯老他写的是电子稿,这种与时代并肩而行的毅力与功力,是许多人自叹弗如的。


在追溯桃城历史的时候,甯老也从事姓氏文化和地方文史研究。他在六年的时间里,穿越深圳、成都、邵东、邵阳、新邵、洞口,走访甯氏宗亲,翻阅了《齐郡甯(宁)氏莲邵续修家乘》(十修)158卷、《三阳甯氏家谱》(七修)82卷,编撰了《三阳甯氏献房洪派由宙公家世谱》和《隆回县城甯氏宗亲联谊册》,还原了其姓氏的本来写法"甯",而不是"宁",写起来也许有点麻烦,但真相更重要。隆回文史上,又添得奇花异卉。

文采与感情编织的文字之境,阅历中所历练出来的睿智与豁达,以及与生俱来的慈悲,使甯老赢得一个词---德高望重。

甯老有一个自己的书房,这是他退休以后最重要的归隐之地,他宁可委屈自己的卧室,也决不将就书的住所。为求美价廉,他跑了很多二手市场,淘过许多书店书摊,终于亲手经营了自己的精神空间。几十年来为三斗米而奔波,终于可以安静地坐下来,被纸墨寒香拥抱,不出房门而尽览人文地理,领略今古名人的智慧。人生边缘的土地,被满室书香滋润得饱满而肥沃。

三在变老中再塑价值

老干,老科协,这些部门及职务,听起来是份闲差,几乎没有存在感。但甯剑辉老师是个认真的人,认真到把一个并不惹人注目的岗位,做到了光彩夺目。无论在职业生涯中还是家庭生活里,他习惯了把事情做到最好。

老干和老科协的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闲适。上有四个"爷娘"(教育局、老干局、老科协、老龄委),下有35个基层小组计4000多位离退休老干、老教师,工作琐碎而麻烦。教育局考虑老同志年事已高,不宜于过度劳累,建议十一位老同志轮流上午值班,但甯老觉得自己身为秘书长,应该从更严格的角度要求自己,况且又担心工作断层,就一直坚持着上午跟班,下午坐班。而这些工作所获得的所谓报酬是每月200元的中餐补贴,不比别人多一分一角。一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些人觉得不值,但甯老始终坦然,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如果只是为了钱,那么他的老部下他的故交,都力请他出山,报酬数十倍于现在,何必在此一隅朝九晚五?甯老所求者,在夕阳之年,不被金钱所驱使,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

在老科协成立之前,出于沟通不畅或者其他原因,一些退休老同志到市、省、中央上访,或者串联教师罢课。这于政府、教育局,乃至于上访者本人,都不是件开心的事。所幸这些问题,在教育局老科协、老干办和局机关老干党支部成立后,群访、罢课等恶性事件就再没有了。甯老是最善于攻心的,同时也是最不厌其烦的,他永远是精神矍铄,热情洋溢同时言辞恳切的样子,永远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善良,并力图使他人也这样相信。因此他上传下达,并不限于文字的传递,还有关乎其中精神与价值的阐释。他和大家讨论政治思想,触摸时代脉博,说家长里短,邻里情长,当然也尽可能地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其精诚若此,何愁不金石为开呢?六年来和办公室其他同志一道,接待来信来访600余人/次,都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中终结。

在甯老七十大寿时,他无论如何也不肯因为自己的生日耽误儿女的工作,既不肯摆酒,也不愿意去游山玩水,他的儿女无法改变他的固执,斟酌再三,买了一部数码相机和一台索尼摄相机,权为孝仪,供老父亲娱乐之用。未料甯老却把儿女的孝心,变成了办公用品,他把老干活动瞬间和工作片断收进镜头里,做成图文资料。在他的主导下,老干、老科协办公室建立了"文件资料"、"会议实况"、"基层掠影"、"老干活动"、"迎检集锦"五个大项目四十六个小项目的电子档案,并对历年文书档案加以整理,使科室面貌焕然一新。

甯老主持编纂《夕阳红》,协助编写《夕阳颂》,抖开满天晚霞,把老骥伏枥的风采,一一定格于文字中,这对于退了休的老同志们来说,比物质上的享受更愉悦,更长久。只是编纂杂志何其消耗心神,筛选、修改、定稿..文章如海,年青者尚且吃力,何况之于一个七旬老人,偏甯老还不止于此,又和会长一道主办了一系列《我眼中的新中国》、《晚霞集》等征文活动,在老年世界里再创一个竞风流岁月的平台。

不敢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甯老从来不敢疏忽老干老科协成立之初的使命----参谋、助手、桥梁、服务。没有忘记维护教育形象和利益,以及老干、离退休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初心。他和他的同事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不仅得到上级和群众的口碑,而且获得了金杯银杯----省、市、县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多次得到表彰。这于对甯老来说,是百倍于物质的奖励,亦是搅起一腔热血的激励,他又拉着老伴的手,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出发了。

(作者:刘瑞君 笔名:楚木湘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稿件单位:本站原创责任编辑: